必威体育

图片

“无痛”背后的辛劳与挑战:舒适化诊疗让麻醉医生愈发重要
时间:2024-10-17 09:12

市妇幼保健院医生陈晓梅正在查看手术后麻醉待苏醒的病人的心率。记者 石美祥 摄

提到麻醉,很多人会想到开刀前打一针麻醉药后睡去的场景,在“无痛”的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科学与挑战?麻醉医生是如何为病人保驾护航的?10月16日是世界麻醉日,记者走进医院麻醉科,探访麻醉背后的故事。

麻醉不只是“打一针”这么简单

早上7时30分许,市第二总医院的医生们纷纷走向手术间,开始术前准备。

“这是医院今天100多台手术的清单,从早上8点第一台手术开始,一直到晚上11点钟左右才能全部做完。中间可能还有急诊转来的危重病人,实际手术量还不止这些。”该院麻醉科主任陈晓梅指着一张密密麻麻写满字的表格告诉记者。

麻醉界有两句俗话:手术治病、麻醉保命;只有小手术,没有小麻醉。“麻醉的本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,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失去意识、痛觉和肌肉活动,从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,‘让病人安全’是麻醉的价值所在,而不仅是简单地‘让病人睡着’。”从事麻醉工作35年,陈晓梅麻醉过股骨骨折的108岁老人,也麻醉过多指症手术的1岁婴儿。“患者的年龄、身体素质、耐受性都是麻醉考量的指标,剂量要精确到毫克,甚至微克,麻醉剂量少了,起不到效果,过量则会危及生命。”她说。

“不要紧张,睡一会儿,好了会喊你。”被推进手术室确认过身份后,患者们的耳边会传来医生这样的叮嘱。他们不知道的是,从手术开始一直到苏醒,还有麻醉医生全程守护着他们的生命体征。

“不仅术前要确定用药量,术中紧盯患者生命体征,术后还要关注他们的恢复情况。”陈晓梅介绍,麻醉医生在手术前会对病人进行详细评估,制定个性化麻醉计划。在手术过程中,负责实施麻醉,并监测调控患者生命机能,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。手术期间,麻醉医生需要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,密切监控患者的血压、心率、呼吸、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,并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状况调整麻醉药物和剂量。麻醉医生还需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,如心律失常、高血压、低血压、过敏反应,甚至呼吸心跳骤停等。手术后,麻醉医生要负责患者的麻醉恢复,确保患者安全地从麻醉状态中苏醒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全麻无痛检查治疗,需要麻醉医生对患者的心、肺、脑等重要器官进行功能评估,方能让患者安全接受医疗。

舒适化诊疗让“幕后英雄”走到台前

2023年2月起,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的《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》在各地施行。

疼痛综合管理,指的是为了充分缓解由疾病和诊疗行为导致的疼痛,从而开展的一系列诊疗活动。随着方案的落地,麻醉学的临床服务范围拓宽,麻醉医生的工作已不限于手术室。

无痛分娩、口腔舒适化治疗、睡眠障碍治疗、术后镇痛、疼痛干预、无痛胃肠镜……而今越来越多的检查,可以通过接受麻醉的形式在放松舒适的状态下进行,手术室监护仪旁的“幕后英雄”逐渐走到台前。

“妈妈,这个补牙手术一点不痛,还有护士姐姐给我讲故事呢。”近日,7岁的小陈从市二总院妇幼保健院口腔舒适化诊疗室出来后,迫不及待地跟妈妈分享就诊感受。在这里,医生为患者实施口腔舒适化治疗,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无痛注射局麻仪、镇静下或全身麻醉下口腔治疗等方式,让患者在无痛、舒适、安全的状态下完成口腔治疗,彻底打破孩子看牙的“童年阴影”。

不仅如此,在市第二总医院麻醉门诊,麻醉医生要联合关节科、创伤科、脊柱科、小儿骨科、产科、妇科等多个科室,为需实施外科手术的患者提供病情评估和咨询诊疗。

“近年来,无论是手术还是检查都可采用麻醉,诊疗日益舒适化,这也增加了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和压力,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麻醉专业价值和能力的认可。”陈晓梅表示,随着外科手术的细分,麻醉科成为多个专科临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,甚至是医疗中枢。从长远来看,这种认可有助于推动麻醉学的发展,提高麻醉科的专业水平,更好地服务患者。

麻醉医生需要被更多人看见

以市第二总医院为例,该院有麻醉医生53名,每个月需要护航的手术约有4000多台,在舒适化医疗推行后,他们每天需要服务的门诊患者有60多人,工作至凌晨是家常便饭。

在此背景下,麻醉医生面临共同的困境:手术风险高、工作时间长、工作强度大、技术要求高。陈晓梅介绍,由于麻醉医生单兵作战、全程作战、连续作战的特点,加之社会对麻醉医生不够重视,导致我国麻醉医生的缺口在30万人左右。

此外,麻醉医生们还普遍感觉公众缺乏对他们的职业尊重和认同。

“你们麻醉医生没有其他科医生辛苦吧?不就是打一针就好了吗?”在基层工作久了,连江县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国林不时要面对这样的发问。“提高公众对麻醉科的认知迫在眉睫,希望能架设更多桥梁,让公众和麻醉医生之间有更多沟通,让麻醉医生被更多人看见、认可。”刘国林说。

针对麻醉医生缺口大、培养周期长、工作超负荷等难题,有关专家建议,调整麻醉学科定位,将其视作重要的医学安全和枢纽学科,有针对性加大培养力度。同时,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通过增加人员配置、优化工作流程、绩效薪酬倾斜等措施,减轻麻醉医生压力,既保证医疗服务质量,又保障医生的职业健康。(福州日报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朱玉 陈冰)

来源:福州日报
附件下载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相关解读